大戰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大戰小說 > 詩相 > 第三章 《寄》

第三章 《寄》

-

小時候,經過村裏麵的小商店時,店鋪的老闆會突然叫住一個人,有封郵寄給你家人的信件,或者給人幫忙帶過去給收件人,有人寫好郵寄到遠方親友的書信時,也是通過店裏統一送去郵局幫忙代寄,因此村裏的商店成了信件的集散地。後來,店裏裝上了有線電話,於是郵寄信件慢慢減少了,過了千禧龍年,郵寄書信已經慢慢退出曆史舞台了,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座機電話,那時候城市裏也開始新建設許許多多的電話亭,方便人們聯係遠方的家人朋友,時至今日,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偶爾還能見識到有線電話,科技應用更新迭代迅速,曾經風靡街頭巷尾的電話亭大部分消失匿跡。二十多年前,人們可以通過電話聯係了,不過那時聯係不如現在即時通訊和視頻聊天方便,小時候要想與外出打工的父母講電話時,是需要等待的,首先是父母打電話給村裏的店裏,因為整個村莊就店裏有一部座機電話,然後店裏老闆通知爺爺奶奶,我們知道後,無比高興的匆匆趕去店裏等待父母再次撥打電話過來,或許是因為電話聯係的次數不多,加上撥打電話一端需要按每分鍾計費,而接聽電話的我們也需要付費給店裏,所以都是交代重要的事情長話短說,後來手機開始普及了,無需再去村店裏等待電話,或許手機交流過於方便,在座機前等待電話的體驗於是一去不複返。再往前看,那時候郵寄書信亦是如此,在信裏寫一些重要事項,畢竟書信的一來一回耗時很長,那時候的確是車馬很慢,但是書信交流的內容都很關切,不像現在的即時通訊,交流的內容很多,卻遠不及書信有韻味內涵。

**十年代,郵寄書信是常見的一件事,很容易見到郵政職工騎著二八大杠的身影,1999年由演員劉燁主演的《那山那人那狗》文藝電影,較深刻的反映出那時代傳遞信件的真實麵貌,在國內的大部分鄉遠地區,郵寄書信是多麽的不易,可想而知,在千年前的唐宋時代,作為人與人之間維係情感的重要溝通渠道,定是發揮過無以倫比的效用。隨著電子科技的廣泛運用,書信幾乎消失不會重現,有過寫信經曆的朋友至少是不惑之年,對比書信和手機電話及今日的視頻通訊,書信是最具有溫度的,以前的人們,收到書信時會急切想知道信中內容,讀完信後還要左思右想如何回信等,因此書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感表達,而今日的交流雖方便快捷,但它缺乏蘊含情感的文字,難以承載人性裏溫暖的成分。放置古典時期,遠距離出行依靠船和馬車的年代,政府公文可以通過八百裏加急傳達,而非官方的遠距離溝通交流,大概率隻能依托書信,唐代詩人張籍在《秋思》中寫“欲作家書意萬重”,可見當時書信的重要性,書信也是古代人們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,因而我們所能讀到文人墨客的作品,多有以書信的形式來呈現的。

寄的本義本是托付、委托之意,引申有依附、客居、放置、贈與等義,如曹丕名句“人生如寄,多憂何為,今我不樂,歲月如馳”中的“寄”表明人隻是放置在世上的,冇有必須那麽多憂慮,現在不快樂,歲月依舊流逝很快。書信往來時也多用寄,如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寫到“雲中誰寄錦書來”,早在這位才女用“寄錦書”作詞前,晏幾道知道日後無法再與曾經鍾情的女子入溫柔鄉後,傷心的寫到“此後錦書休寄,畫樓**無憑”。詩詞文學大放異彩的時候,在郵寄信件裏創作詩詞便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,當大詩人李白收到好友王昌齡被貶湖南龍標縣時,寫到“我寄愁心與明月,隨君直到夜郎西”,唐代詩人韋應物與好友離別很久後,聽問到朋友想探望,於是寫下七律名篇《寄李儋元錫》,刻畫了他急切期待朋友來訪的心情,唐末五代詩人張泌與傾心女子離別後甚是想念,於是通過夢境的形式寫下《寄人》,居住在天南地北的兩個人亦是通過書信往來,因此我們見識到了黃庭堅的名篇《寄黃幾複》。

《寄李儋元錫》

(唐)韋應物

去年花裏逢君別,今日花開已一年。

世事茫茫難自料,春愁黯黯獨成眠。

身多疾病思田裏,邑有流亡愧俸錢。

聞道欲來相問訊,西樓望月幾回圓。

《寄李儋元錫》是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代表作,也是體現作者思想境界的佳作,尤其是其頸聯備受讚揚,北宋文正公範仲淹稱之為仁者之言,南宋傑出思想家朱熹稱其賢矣。韋應物出身唐代的名門望族,據史書記載,他的家族自漢代至唐代,代有傑出人物,衣冠鼎盛,在曆史上有京兆韋氏的說法,是古典中國時期以關中地區為郡望的士族,他的韋氏家族為關中地區望族之首,光是李唐時代,韋氏就先後誕生了近二十位宰相,自出生開始,便已經決定了將來成為官宦人物,按今日的說法,他是唐代根紅苗正的典型代表。唐玄宗時期,以門蔭子弟的身份進入宮廷,成為皇帝身邊的侍衛,同時進入太學讀書,名門望族子弟成為皇帝身邊的侍衛並不隻是流行於唐代,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(其父納蘭明珠為康熙朝的大學士)就曾成為康熙皇帝的禦前侍衛,換作今日,想必中央級別領導人的警衛也隻可能從名門望族子弟中挑選,因為這些子弟不會拿自己整個家族前途命運當兒戲,更何況成為禦前侍衛,極有可能很快得到仕途上的獎勵,清朝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便是由三等侍衛起家飛黃騰達的。在政治上的成就,韋應物在他家族上的表現並不突出,仕途止步於蘇州刺史之職,故他也有了韋蘇州的稱呼,但他是京兆韋氏在詩詞領域成就最大的一位,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四世孫韋莊同樣在詩詞方麵頗有建樹。

從詩題可知,此詩是作者寄贈給好友李儋和元錫的,因此首聯“去年花裏逢君別,今日花開又一年”先從敘別開始,寫到自去年分別以來已經過了一年,以花裏逢別起,有欣然回憶曾經美好的意味,以花開又一年作比襯,表示時光過的很快,流露出離別後境況不佳的感慨。頷聯“世事茫茫難自料,春愁黯黯獨成眠”描寫出作者的煩憂,世事茫茫,這或許是很多中年人都有容易有的感慨,中年人或許會突然深刻的理解到,世間事情能自己掌控的寥寥無幾,容易徒生難自料的哀歎,在這裏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可能是自己和朝廷的前途命運的不可預料,因為剛成年的韋應物正好遇到安史之亂,這首次打亂了韋應物的仕途走向,人到中年又經曆了影響大唐政治走向的涇原兵變。戰亂影響的不隻是讓基層老百姓流離失所,對官宦之人也影響深遠,大詩人杜甫就是深受安史之亂影響的,不過就是在戰亂的背景環境中,他們創作了頗具超高思想境界的作品,好比韋應物這首詩的頸聯所言“身多疾病思田裏,邑有流亡愧俸錢”,直接抒發了作者因為多病而想歸隱田園的內心矛盾,但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轄區有百姓流離失所,自歎未能儘心儘責,拿國家俸祿而未定安定庶民而感到慚愧,這裏表現出作者不能因為自己多病而辭官一走了之,充分顯示出作者想要為安定庶民而恪儘職守的心願。頸聯是深受傳統士大夫讚揚的,這像朋友所說的罪己宣言,也是韋應物經世濟民思想的一種體現,或許這首詩最值得現代人深刻記憶的是“世事茫茫難自料”,因為這句反映了大多數人的無奈哀歎的心境,但是真正體現這首詩超高境界,彰顯韋應物思想品格的是“邑有流亡愧俸錢”。士大夫階層中人,表示愧對領取國家俸祿的官員,古來鳳毛麟角,曆來當官總是離不開發財,人們崇尚兩袖清風的為官之道,是因為曆史上鮮有,還要表示自己愧對國家的俸祿,則是億萬人群中挑一,無論韋應物是否真有如此的赤誠之心,能通過詩作表現出來,已經在思想品質上勝過曆史上千千萬萬的食俸之人。尾聯“聞道欲來相問訊,西樓望月幾回圓”是作者收到好友托人問候後,得知朋友將要來探望他自己,於是寫下這首詩寄贈給朋友以作答覆,表示自己盼望他們來臨好長時間了,充分表達出期待與友人再逢的思念之情。全詩起於別離,終於相約,體現出作者與李儋和元錫深厚的真摯友情,也充分反映出作者具備超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社會體驗,詩作的韻味內涵描寫的細膩撩人,寫作章法嚴密,對仗也較為工整,表達出的情感委婉動人,自是不可不細細品味的七律佳作名篇。

收到好友托人帶來的聞訊後,唐代詩人韋應物作下七律名篇《寄李儋元錫》,宋代著名文學家黃庭堅,獲悉少年交好的朋友黃幾覆在嶺南之地懷纔不遇時,為安撫好友的情緒,於是寄贈好友這首詩《寄黃幾複》流傳於世,這首詩因其頷聯而名揚天下。儘管黃庭堅是北宋時期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,不過現代人較少品讀到他的詩句,江西詩派作為影響一時的文學宗派,猶如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很多文學流派,同樣因為缺乏響徹古今的名作而逐漸湮冇在曆史洪流當中,曆史上的宋詩在產量上遠多於唐詩,然而在質量上卻較少與之抗衡的佳作,而黃庭堅的這首名作,是能與唐詩相媲美的一首作品。我們習慣上將唐宋時期的詩詞稱為唐詩和宋詞,而較少稱呼宋詩,是因為一代文學有一代的特色,唐代以詩著稱,而宋代以詞著稱。《寄黃幾複》無疑是黃庭堅的名作,因其詩中頗有意境的名句“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”而讓現代人知曉有這麽一位開宗立派的文學家,黃庭堅不僅在詩詞上頗有建樹,可能人們熟悉黃庭堅並非他的詩詞,而是他精湛的書法作品,畢竟中國書法史上有他濃厚的一筆。

《寄黃幾複》

(宋)黃庭堅

我居北海君南海,寄雁傳書謝不能。

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。

持家但有四立壁,治病不蘄三折肱。

想見讀書頭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。

黃庭堅寄贈此詩時,黃庭堅在北方任職,而好友黃幾覆被在當時稱為蠻荒之地的嶺南,詩中首句“我居北海君南海”即緣於此,想念朋友時,欲托鴻雁傳書卻不能送達,詩的首聯說明作者及好友分隔在天南地北,即使想要鴻雁傳書都無法實現,據說鴻雁南飛飛不過衡陽,遑論飛到更南的嶺南了,此處詩人引用了大雁南飛至衡陽而止的典故。頷聯回憶了他們曾經在春風下觀賞桃李的場景,共飲美酒,然而江湖路遠,一別後已經超過十餘年,經常在秋思時分會想念著對方,這首詩因“頷聯”表達的意境令人著迷,一南一北的好友,現如今各自漂泊江湖,每逢夜雨時分,孤獨燈下,頗有思念之緒,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少年時期培養出來的情感,對黃庭堅的影響之深遠,若非情到濃時,黃庭堅將何出此言。九百多年後,讀者能欣賞的此詩表明,古人們分隔兩地還能書信往來,而如今的人們,離別之後早些時候還能互通訊息,隨之時間流逝,分隔久遠,彼此話題無從開啟,能夠聯係彼此的微信也開始停擺,若此生無特意安排,幾有可能是永不再見,有些時候能夠郵寄書信有溫度的聯係彼此,不失為人生中的快意之事。家徒四壁是我們所熟悉的成語,其頸聯中“持家但又四立壁”便是這成語的變體,古代人有三折肱而為良醫的說法,故頸聯後半句“治病不蘄三折肱”說明作者但願黃幾複不要過於清正廉潔,過於把精力投入到治病和讀書上麵,也要經營好自己的安樂居所,言外之意是說朋友有經世治國的才能,卻得不到重用,反而落得嶺南小地方任職。尾聯“想見讀書頭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”,想到已經開始頭髮已白,卻仍然要像以前好學不倦,卻還隻是邊陲之地的一個官員,後半句是作為朋友黃幾複的映襯之句,從而突顯此詩為朋友鳴不平之意,進而表達出作者對友人懷纔不遇的不平與憤慨之情,對朋友有才卻未受重用的境遇深感惋惜。此詩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真摯感人,想必會感動到收信的黃幾複,尤其是頷聯“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”被譽為奇語,有化臭腐為神奇之功效,的確也是這兩句,使得這首詩喜受後世的吟詠。

《寄人》

(唐)張泌

別夢依依到謝家,小廊回合曲闌斜。

多情隻有春庭月,猶為離人照落花。

上麵的兩首七言律詩,都有明確的寄贈人物,唐末五代著名詩人張泌的七言絕句《寄人》卻采用“人”代替了真實的具體對象,是作者與有情人離別後的創作的的寄懷詩。這首詩的寄贈對象采用虛化的形式呈現,自是有情人收到此詩自會心神領會,藉此隱晦的表達出自己心裏想要說的話,這也是古代常有的事情,中國傳統文人喜歡拐彎抹角的方式,也是中國漢語言中避免直白話引發尷尬的精髓所在。詩的首句“別夢依依到謝家”表明,作者從敘述夢境開始,詩句中“謝家”代指閨中女子,因晉代謝道韞和唐朝謝秋娘等有盛名,故有文人將謝家代指閨中的優秀女子,詩人在進入夢境後覺得自己飄蕩的進入到女子的家裏,以托夢的形式表示作者很想去人家那裏,接下來“小廊回合曲闌斜”說夢境中女子家裏的環境很熟悉,四麵的迴廊,曲折的欄杆,恰似作者內心十分曲折而又幽怨悱惻的情愫,曾經在回欄杆廊下出雙入對。後兩句“多情隻有春庭月,猶為離人照落花”說隻有天上的春月最是多情,還為離人照耀著庭院的落後,說明兩人曾經在院子裏暗許情意,但是不幸的是,此地已經物是人非,人去院空,光華如洗,隻有多情的明月還在為我們照耀著落花。

據記載,詩人張泌曾經與一位女子熱戀相愛,後來不知何故分道揚鑣了,但是詩人卻對這位女子念念不忘,此詩便是依據此經曆而寫的七言絕句,作者用夢境的形式委婉的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。有時候隱晦的話語,不僅僅避免尷尬,更是為彼此都有台階可下,或許就是因為在社會氛圍的藩籬之下,作者不方便直截了當的傾述衷腸,隻有藉助詩中的夢境,曲折又隱約地加以表達,希望那位念念不忘的女子能夠明白作者的心意,不過現實生活中,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人生常態,既然和作者分離了,再溫暖的詩句也難以融化人家已經對作者“冰凍”的心,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,泰半出現於文學領域的美好嚮往,因此文學中向來歌詠美好的愛情故事,不過話又說回來,正因為郎有情妾無意,作者才能迸發出這麽幽婉動人的詩句。因為這些古代文人留下來經典描繪深情厚誼的詩篇,現代人表達感情時可直接引用這些經典妙語,可有效的省去白話文的長篇大論,尤其現代學生寫情書更是喜歡引經據典,可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,而且還可以含蓄委婉,可鮮明的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,也富有藝術效果。

欲寄彩箋兼尺素,山長水闊知何處,是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名句,在古代,寄贈詩篇應是比較常見的話題,以上的三首作品可謂是寄贈詩的代表之作。韋應物的《寄李儋元錫》不僅蘊含了深厚友情,還充分呈現出他令後世讚賞的思想品質,而且其中名句“世事茫茫難自料”也有較大的社會現實意義。黃庭堅的《寄黃幾複》,讓人們記住奇語“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”,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懂這奇語的真正意思,但就是覺得它很有韻味。張泌的《寄人》,其背後是令人感傷的愛情故事,古來多情自是被無情惱,多情的張泌碰到了無情的她後,同樣會苦惱,在社會生活中,多數人會在自己有情的時候遇到對無感無情的她,當然也會把自己的無情拋給有情的他,因為人們總會被無情困擾。分享三首上乘的寄贈詩篇,細細賞析其蘊含的韻味,尤其是需要品讀其意境及韻味,當然它所表現的思想境界亦是重要的層麵,對於提升自身的精神內涵自有裨益。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