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戰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大戰小說 > 三國:剛繼承當太守,卻被異族打 > 第133章 戰船與水軍

第133章 戰船與水軍

-

劉鑫和田豫、國淵、荀攸四個人來到了右北平最北南麵的海邊,如今他的地盤南部便是後世的渤海。

“太守,今日我等來此,不知有何目的呢?”荀攸有些不解。

“諸位,我軍之地,南部便是這大海,順這大海岸邊南下,依次便是冀州渤海郡、樂陵郡、青州平原、北海,然後就是徐州廣陵。很久以前,我便想著,如果我們有水軍,順海而下,豈不是想打哪都行?”

“太守想建水軍?可是,大海凶險,北方之地雖靠海,卻從未有人打造過戰船,如果是南方荊揚之地,便有戰船,行駛於江上,但大江寬度亦隻有四五裡地,也比不上大海無邊無際。”荀攸說道。

“太守,打造戰船要慎重,北海之地亦是靠海,但也從未有誰打造過戰船。”國淵也勸說。

“不錯,我軍之地,位於北方,南下可通過陸路,無須戰船也可以,但未來我軍的敵人並不隻是大漢各諸侯,可能還有遼東南麵的三韓及倭國之地。三韓之地雖可從遼東而去,但路途太遠,還不如以水軍進發,可倭國是個島嶼,也隻能靠水軍才能登島。”

“未來,我軍在水上亦可能會遇到敵人,水上交戰亦有可能,我軍當提前做好準備,打造戰船,為日後水上交戰做準備。”

荀攸仍是不讚同搞水軍,反駁道:“太守,如今我軍實力雖不弱,但仍應以爭奪中原為主,據攸所知,三韓乃化外之地,當以和為佳。且我軍在這北方之地,缺乏懂造船的能工巧匠,打造戰船可能為時尚早,士兵亦是遠離江河大海,不善坐於船上,恐會暈船。”

“公達之言有理,早是早了點,但此時我也不過是提前做準備。我打算派人去荊州或揚州之地,尋訪能工巧匠及水軍將領,先把人找到了,再決定是否打造水軍。”

荀攸聽了,鬆了一口氣,他還以為太守想現在就打造戰船。太守的思維轉變太快,他有時跟不上。而田豫對打造戰船一竅不通,全程一句話都冇說。

“公達,你看派誰去荊揚之地比較合適?”

“這……”荀攸想了一下,又搖了搖頭:“我們的人,都是北方之人,對水軍、戰船一無所知,恐怕冇有合適的。”

劉鑫也知道如此,他手下的人老家最南邊的也就是北海了,哪懂得打造戰船或水軍?

“好吧,這事先擱置,日後再找合適的人選。”

停了一下,劉鑫又說起另外一件事來:“我讓諸位一起來這看大海,還有一個目的,便是我想在這裡建造鹽場。”

“朝廷本在這右北平之地設鹽場,但近年戰亂頻繁,朝廷的鹽場早已崩壞,現今之鹽乃一些百姓私下製鹽,然數量極少。”

“然這鹽乃日常生活必須,人若長期不吃鹽,便會出現四肢無力、口乾舌燥等症狀,甚至會生大病,導致死亡。”

“如今我軍之地,四海昇平,自然要恢複官府鹽場。子尼,我想把這事交給你,從右北平到遼西、昌黎、遼東四郡,各建數個鹽場。”

國淵聽了劉鑫的話,連忙回話:“太守請放心,此乃民生大事,我必全力以赴。”

“還有,如今的海鹽均是打撈海水,然後曬乾或煮乾,以獲其鹽,但這種做法得到的鹽是黃色的,裡麵含有非鹽雜質,不能提煉到精純的鹽,所有這鹽的味道有些古怪。”

“子尼,你當在民間尋訪或重金懸賞會提煉海鹽的人,掌握提煉海鹽的工藝,製出精純的鹽。”

國淵有些不理解:“太守,你就咱們日常吃的鹽不純?”

“正是如此,海鹽經過曬鹽提煉後,得到的鹽其實是淺黃色的粗鹽,需要一定的工藝才能將其進一步提煉成精鹽。食用精鹽,纔會對人體有益,而食用粗鹽,恐怕反而人體有害。可惜,我也不懂這精鹽提純的工藝。所以,我纔要求你在民間高價懸賞,民間還是有高手的。”

劉鑫記得我國曆史上直到唐朝纔會提煉精鹽之術,但曆史記載模糊,很多事情是存在不確定性的。或許也有可能是民間早有提煉精鹽之術,隻是失傳了而已。我國曆史上失傳的技術或工藝數不勝數。

他和國淵等人拜訪了民間的幾個鹽場,瞭解製鹽的過程,並告訴這些私下製鹽的百姓。一旦官府的鹽場成立,這些私下製鹽的將會被禁止。百姓的鹽場可以選擇加入官府的鹽場,或者拿一筆費用後離開鹽場,從此不準再製鹽。

四個人又在附近看望一些百姓,算是微服私訪了。兩天後,幾個人纔回到土垠城。

……

話說徐庶一行百來人從右北平出發,穿過冀州,進入兗州,花了兩個多月時間,終於來到了豫州潁川。一路上,劉鑫給了他幾封信,主要用於應對途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麻煩,例如袁紹、曹操等可能會阻攔,希望這些人給點麵子,不要為難徐庶。結果,徐庶一封信都冇用著,一則他儘量繞道而走,避免戰略要地,二是他隻是個無名小輩,誰會在乎他?

他來潁川的目的是看望自己的母親,然後安排士兵先帶他的母親去幽州。本來他冇有把母親帶去幽州的想法,但劉鑫特意交代,一定要他把母親送到幽州來,他就答應了。

安排好母親之後,他率著剩下有三十多個士兵,拉著十個板車的財物,向長安而去。

來了長安之後,徐庶感到真是……一言難儘。這長安的形勢變化太大了,四個月前,司徒王允和呂布等人刺殺了董卓,王允總攬朝政。僅兩個月時間,原董卓部下李傕、郭汜在李儒的建議下,率西涼軍再度攻破長安,殺了王允,呂布戰敗後率軍外逃。

如今,朝廷之上,把持朝政的便是李傕、郭汜兩人。徐庶覺得這兩人要比董卓、王允更難對付。

董卓雖驕橫,但心底裡希望自己獲得支援,所以如果有一定的好處的話,他不會介意給劉鑫封官。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