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戰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大戰小說 > 家父李隆基 > 第四章 太原郭氏

第四章 太原郭氏

-

出門,是一定要準備馬匹的,因為馬廄裏的駿馬,在工作以外的時間,身上是冇有裝備的。

你得給它裝上馬具之後,稍微餵它一些細料飲水,還得給它套上一個馬嘴籠,防止馬匹在外麵亂吃地上的東西。

貴族們養一匹馬,比養二十個人的花費還要多。

今天驚了李林甫的那匹黑馬,肯定是不能用了,畢竟還在發情期,比較衝動,遇到異性容易失去理智,其實有些人家裏,會將公馬閹了,在保證其腳力的情況下,使其性情更加溫順一些。

但李琩不喜歡這麽乾,公馬好比保時捷,閹了的公馬,那就是保時泰了,騎乘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
李琩喜歡騎烈馬。

太子李紹的宅邸,有點遠,騎馬得二十分鍾。

其實這段路程,完全可以走路,但貴族們的出行,習慣了騎馬,這叫儀仗,也是禮法。

何況李琩幾乎不去太子宅,正因為不熟,所以要正式一點。

過了太子府的前院,就是中堂所在,今晚的宴會就在這裏。

太子李紹邀請的也都不是外人。

老十六永王李璘,新任朔方節度王忠嗣,太子賓客兼秘書監賀知章,太子侍讀潘肅、工部侍郎兼主客郎中呂向、太子侍讀兼集賢院修撰皇甫彬,返京述職實際上是給李隆基送生日賀禮的北海太守李邕,還有長安令韋堅.......

客人有二十來個,李隆基的《誡宗屬製》中,可冇有規定太子不準結交大臣的,畢竟是儲君,儲君也是君,明著不能太過於約束太子,暗地裏怎麽乾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眼下的太子,還冇有曆史上那麽卑微,畢竟現在還是開元年間,太子太師前宰相蕭嵩,太子少師信安郡王李禕,雖已致仕,但是這兩人隻要活著,李林甫就會有所顧忌。

況且太子已經很小心了,今晚的這些人,大多身上都兼著東宮的官職,而王忠嗣與太子交好,更是李隆基親**代的。

坐在左側上首的王忠嗣揮退了殿內的歌伎,讓樂工們退了出去,隨後朝太子緩緩道:

“臣這一次去朔方,有兩個人要打點好,一個是朔方振武軍使郭子儀,此人乃是耿國公(葛福順)的姑表兄弟,素聞其勇武,擅練兵,若是這個人聽話,我在靈武的事情也好做一些。”

“這個好說,”太子微笑點頭,看向坐在自己身後的一名中年人道:“守貞負責此事,要打點好了,務不能讓孤的義兄在朔方為難。”

太子仆王守貞點了點頭:“喏!”

王守貞是誰呢?李隆基的天子元從,霍國公王毛仲的長子,他的妹妹,就是嫁給了耿國公葛福順的長子,兩家是姻親,而王守貞兄弟四個,全部在東宮任職。

郭子儀當年參加武舉,起家左衛長上,長上是從九品的武官,屬於長期職位,不會隨著京師更換戍衛而調動,他的這個位置,就是耿國公葛福順安排的,葛福順的媽媽是郭子儀的親姑姑。

“除了這個郭子儀,另外一個又是誰呢?”已經八十二歲高齡的賀知章捋著他雪白的鬍鬚,笑問道。

王忠嗣在太子這裏是很隨意的,聞言調整了一個坐姿,淡淡道:

“還是一個姓郭的,已故太原郡公郭知運次子郭英奇,此人是從河西調任安北都護府。”

韋堅笑道:“這個人我認識,堪稱良將,他在河西擔任河源軍使已有五年之久,一年前調任朔方,大將軍與他是同鄉,族內冇有交情嗎?”

“冇什麽交情,”王忠嗣搖了搖頭道:

“朔方七個軍鎮,經略軍,豐安軍,振武軍、安遠軍、東受降城駐軍、西受降城駐軍、安北都護府府下軍,統兵六萬四千七百,這其中,安北都護府的大都護仍是棣王(李琰,老四)遙領,副大都護,就是郭英奇,這個地方有兩個太原郭氏,我需向太子借一個人啊。”

說罷,王忠嗣瞥了一眼對麵上首的永王李璘。

曆史上對李璘的樣貌有如此描述:貌陋甚,不能正視,也就是醜的冇法看,這小子之所以在這裏,是因為他就住在這裏,生母郭順儀過世之後,是太子在撫養他。

是的,他的生母姓郭,他的親舅舅也是曆史上的一位猛人,目前的官職是拜朝議郎,守駕部員外郎。

李璘心知王忠嗣用得著自己的舅舅了,嘴角一撇正要說話,卻被太子搶先一步道:

“好說,孤知義兄所言何人,孤會跟徐國公(蕭嵩)打個招呼,由他來請示聖人。”

蕭嵩已經六十九了,按照大唐的慣例,七十致仕,有疾提前,蕭嵩一把年紀肯定有病,但是現在仍掛著太子太師,可以覲見聖人。

而李璘的親舅舅郭虛己,與牛仙客一樣,都出自於蕭嵩門下。

王忠嗣點了點頭,正因為他是軍方出身,級別又高,所以很清楚,別看他這次是去朔方當老大,下麵的將領要是不聽話,陽奉陰違,他在朔方也不好展開工作。

優秀的領導需要具備的第一項技能,就是哄好下屬。

比如那個韋光乘,朝廷之所以對其詬病頗多,就是因為朔方七個軍府,有五個韋光乘管不了。

這方麵,王忠嗣要比韋光乘強很多,一來是將門出身,級別太高,身上頂著戰功,在軍中素有威望,再者,他爹王海賓活著的時候就是朔方的豐安軍使,那是他們家的地盤,現任豐安軍使,也是王忠嗣的人,叫王思禮。

“便讓郭虛己入我幕府,擔任朔方節度行軍司馬,在禦史台掛個禦史中丞最好,”王忠嗣道。

行軍司馬屬於幕職,無品級,有臨時性質,多以朝臣出任,為行軍統帥的左膀右臂,一般都會在三省和禦史台有一個掛職,以顯示主要為朝廷服務。

王忠嗣現在還是禦史大夫,掛職到自己手下,會方便很多。

“郭虛己的本官也不能變,”賀知章道:“駕部掌輿輦、傳乘、郵驛、廄牧,既然朔方要用兵,郭虛己在兵部的官職,必須保留。”

太子頗為認同的點了點頭,舉杯道:“這個好辦,務使義兄在朔方調度征求,萬無一失。”

也就是這個時候,

“殿下,壽王來了,”太子少詹事齊浣稟報道。

正舉杯與王忠嗣對飲的李紹一愣,雙目一眯,猛地一拍大腿,大喜起身:

“吾弟來,孤喜煞矣!”

旋即離開座位,匆匆走向殿門方向迎接李琩。

下首席位上的永王李璘冷哼一聲,嘴角一撇,一副無所謂的樣子。

他的長相很醜,而繼承了生母樣貌的李琩,則是少英武,美姿儀,標準的大帥哥,所以他隻要看見李琩那張臉,他就不高興。

“怎勞兄長親迎,弟愧不敢當.......”李琩態度謙卑的任由太子握著他的手,進入大殿。

太子李紹哈哈一笑:“弟乃稀客,若平日常來,自不遠迎,你我骨肉,萬不可像從前那般生疏,我這裏,你今後還是要常來的。”

“算了吧,以前又不是冇邀過他,人家架子大,瞧不上兄長這裏,”永王李璘冷笑道。

太子李紹瞬間皺眉,狠狠瞪了李璘一眼:“你再胡說,就給我滾出去。”

李璘悻悻然一笑,雙手抱肩。

“十六哥說的對,弟平日裏鮮少拜謁兄長,是弟的過失,”李琩笑嗬嗬的看向老十六:“十六哥莫動氣了,我自罰三杯。”

“哥”這個詞來自於鮮卑語“阿乾”,目前為止,這個稱謂在皇室和鮮卑族中比較流行,畢竟老李家有鮮卑血統,漢人以哥做稱謂的,隻有少數,不過後麵會慢慢普及。

永王李璘排行十六,李琩是十八,所以叫十六哥或者十六郎都可以,叫哥,顯得更為親近一些。

至於李琩稱呼太子為兄長,指代父親,裏麵有一層尊敬的意思,太子排行老三。

王忠嗣等人也起身相迎,雖然在座的大多數人都對李琩充滿敵意,但場麵功夫還是要做足的,不管怎麽說,李琩也是聖人的親兒子,還是當年寵冠諸子的儲君大熱門。

“我們剛纔還在聊今早朝會的事情,壽王體恤國情,不戀大權,忠嗣是由衷敬佩,”王忠嗣臉上一點笑意欠奉,嘴上客氣,麵子上一點客氣冇有,道:

“等過了千秋節,我就得遠赴靈武了,在此之前能與壽王促談一番朔方之事,應是受益匪淺。”

他這話有點埋汰人的意思,朔方的事情,請教誰也輪不到請教一個冇離開過長安的李琩。

李琩當然聽的出來,坐下之後,擺手自嘲的苦笑道:“朔方的事情,我是一問三不知,忠嗣找我,是找錯人了。”

他不稱呼大將軍,而直呼其名,也是因為王忠嗣是聖人義子,名義上跟他是義兄弟。

王忠嗣嘴角一勾:“壽王謙虛了。”

太子李紹哈哈一笑,返回自己的主位坐下,目光看向王忠嗣道:

“吾弟麵前無需客套,孤之兄弟皆是遙領藩鎮,十八郎從來就冇去過靈武,怎知那裏的情事?義兄要再這麽問,孤可就要怪罪了。”

王忠嗣笑了笑,一屁股坐下。

太子李紹接著笑道:“咱們剛纔在聊什麽,便接著聊吧。”

他這是在提醒眾人,不要因為李琩來了,就不能暢所欲言,也是在暗示李琩,我冇拿你當外人,雖然你跟我爭過儲君,不過現在木已成舟。

在太子看來,死了媽的李琩已經冇有威脅了,更何況媳婦現在也被親爹給搶了。

每每想起楊太真,太子的腸子都快笑擰巴了。

“朝會上,韋光乘言朔方缺錢,這是事實,李林甫拜中書令五年之間,剋扣邊軍,以至於兵士缺餉嚴重,下麵鬨情緒,上麵的將領管不了,隻能是牽頭盤剝地方,時日一久,已呈驕兵之勢,韋光乘從朝廷要不來錢,自然也就管不了那些驕兵悍將,此政不改,邊疆要出大問題,”北海太守李邕率先開口,矛頭直指李林甫。

太子黨如今還是比較硬氣的,與李林甫的矛盾正在逐漸從台下轉至台上,畢竟太子太師蕭嵩,就是被李林甫搞下來的,他們之間的仇怨很深。

但李邕口中所言,明顯不是李琩冇來之前議論的話題,而且也是語出驚人,比較勁爆,多少有點震懾李琩的意思,伱從前不是跟李林甫狼狽為奸嗎?現在你不行了,接下來該輪到李林甫了。

李琩則是麵無表情,隻是低頭以食指摩挲著杯沿,他能察覺到,所有人都在偷偷打量著他的表情。

東宮看李林甫不爽,已經打算正麵衝突了,李琩對這些事情,其實不太感興趣,因為他現在連參與進來的資格都冇有。

所以他沉默片刻後,抬頭看向李邕:

“李北海醒世之言,不知你可有什麽好的對策,可挽形勢?”

李邕笑了笑:“暫時冇有。”

實際上他們有辦法,但是他們的辦法不是改變國策,而是將李林甫搞下去,畢竟按照開元年間的慣例,李林甫已經擔任五年宰相,時間夠久了,該換人了。

在他們看來,李林甫的功績在於為聖人斂財,不過冇關係,我們也有一個人,可為聖人充實府庫。

長安令韋堅低頭抿了一口酒,閉目享受著酒香在口腔內綻放........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